花生,营养价值丰富,可炸可煮,拌菜生吃均可。现代人在原有吃法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,想出了各种吃法,光烘焙的花生就有好多种,蒜香、五香、干炒、椒盐、麻辣等等,另外也常被用在各种点心的加工制作工艺中,还可以做花生酱、花生酥糖等等,花生渐渐成为老百姓餐前、餐中和餐后常吃的食物之一。 我的老家地处平原区,主要种植粮食类作物,加上从小到大我在老家住的时间不多,少有接触种花生的过程,而许还山写的散文《落花生》就是我对种花生的最早印象。 结婚了,老公老家在石家庄西北部,地跨平原丘陵山区地貌,很多人家都会利用小块地种些花生或红薯,因此我也有了机会接触花生的生长过程。今年中秋回去正好嫂子刚收了花生,我就自告奋勇说帮着摘花生,嫂子很开心的应了,转身就去地里接着刨花生。我就坐着小马扎背对着太阳摘了一下午,看着身后渐渐多起来的花生堆,心里暗自窃喜,原来这就是收获的幸福心情啊! 接近黄昏,大哥嫂子拉着整整一车花生回来,顾不得喝口水休息,他们俩立马穿上耐脏的工装,带上帽子支起个桶开始干活。我好奇地停下手里的活,站在旁边认真地看着,还时不时问着嫂子问题。经嫂子讲,我知道了原来老百姓不是摘花生而是摔花生。 摔花生的工具是一个将油桶切割后形成的容器,一边高一边低,嫂子和大哥坐在低的一面,手握住花生秸秆中间位置,用巧力将花生摔在油桶边上,几下之后花生基本都落在桶里,偶尔有遗漏下来的果子顺手摘下来,整个花生秸秆就干净了。没几分钟整个桶就被饱满的花生盛满,大哥一把拽住桶边上的耳朵将花生倒在院子的空地上,等着晒干收了。对比了大哥嫂子十分钟干的活,比我一个下午的劳动成果都多好多,我都有些不好意思,但更为劳动人民的聪明和智慧而感慨。 锄禾日当午,汗滴禾下土,此时此刻我更深切的感受到农民的不易,老百姓们面朝黄土背朝天,紧抓时节赶种抢收,真的特别不容易,如果一旦遇上自然灾害,老百姓收成可能减好几成,所以我们更应该珍惜粮食,带孩子去深入了解粒粒皆辛苦的重要意义。 感恩遇见,珍惜所有。(鹿泉站 邵英然)
|